隕石來源
隕石起源主要有彗星來源說和小行星來源說等。
彗星來源說認為,短周期彗星其揮發成分在 104~105年內被揮發丟失,其彗核形成阿波羅型小行星。一部分隕石是來自這種殘留的彗核。
小行星來源說當前最為流行,主要根據是:小行星的光譜特征和反照率與已知各類隕石相似;小行星的礦物組成、結構、密度與各類隕石相對應;對各類隕石的熱歷史和冷卻速率研究表明,各類隕石母體的半徑遠小于350公里,小行星作為隕石的母體較合適;部分隕石的軌道計算證明,它們的來源區屬小行星帶;眾多的小行星由于鄰近火星或木星的攝動,或者由于隕石母體之間的碰撞,使部分碎塊進入與地球相交的軌道,隕落于地球表面而形成隕石。
圖為石鐵隕石
偏光顯微鏡下觀察隕石切片
01
球粒隕石切片
約有91.5%的隕石都是球粒隕石,球粒是球粒隕石最具特征的標志,除CI型碳質球粒隕石外,所有的球粒隕石都含有球粒。
球粒隕石主要由球粒、基質、金屬Fe-Ni和硫化物(以隕硫鐵(FeS)為主)組成。球粒的大小一般在1mm左右,主要由硅酸鹽礦物橄欖石、低鈣輝石以及硅酸鹽玻璃組成,含極少量金屬Fe-Ni和硫化物。在球粒和球粒之間有基質隔開。
肉眼下的普通球粒隕石切片
偏光顯微鏡下的普通球粒隕石切片
02
月球隕石切片
肉眼下的月球隕石切片
偏光顯微鏡下的月球隕石切片
03
火星隕石切片
肉眼下的火星隕石切片
偏光顯微鏡下的火星隕石切片
04
碳質球粒隕石切片
Allende隕石,CV3型,目擊墜落于墨西哥。隕石被分類為“碳質球粒隕石-CV3”.總重2MT(公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碳質球粒隕石雨,Allende隕石也是被科學家們研究次數最多的隕石。
肉眼下的碳質球粒隕石切片
偏光顯微鏡下的碳質球粒隕石切片
關于我們
中科星宇天文科技研究院是由北京亞洲衛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成立的高科技企業。為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 規劃的宏偉方針,研究院設立了產城融合、高新技術孵化、天文科普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吸引了世界頂級的智庫團隊及行業資源。致力于把國內天文領域取得的優秀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在空天一體化探測、新材料新工藝、聲光電與智能控制等領域內的技術孵化和應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